第十一课化学

原子的结构

亚原子粒子的发现

电子的发现

1830年,迈克尔·法拉第(Michael Faraday)证明,如果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,就会在电极上发生化学反应。该反应导致物质在电极处的释放和沉积。这些结果表明了电的微粒性质。

19世纪50年代中期,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阴极射线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。法拉第是进行这类实验的主要科学家。

阴极射线管结构
带有荧光涂层的阴极射线管

阴极射线管结构:这个管子是玻璃做的。它包含两片被称为电极的薄金属,密封在里面。通过气体的放电只能在非常低的压力和非常高的电压下观察到。玻璃管的疏散有助于操纵不同气体在管中的压力。当在电极上施加足够高的电压时,电流就开始流过粒子流。这些粒子从负极(阴极)移动到正极(阳极)。这些粒子被称为阴极射线或阴极射线粒子。

通过在阳极上开一个孔,并在管上(阳极后面)涂上磷光材料硫化锌,进一步检查电流的流动。当这些光线(经过阳极)击中涂层时,在涂层上形成一个亮点。

实验结果总结:

由此得出结论,电子是所有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。

电子的电荷质量比

电子电荷质量比的仪器

1897年,j·j·汤姆逊测量了电荷与电子质量的比率(e)e)使用阴极射线管。他施加了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,也施加了垂直于电子路径的电场和磁场。根据汤姆逊的理论,粒子在电场或磁场存在时偏离其路径的量取决于以下因素:

根据他的观察,汤姆逊给出了电荷质量比的值如下:

' e/(m_e) ' = 1.758820 × 1011C公斤1

在这里,米e为电子质量,单位为kg, e为电子所带电荷的大小,单位为库仑(C)。由于电子带负电,电子所带的电荷为-e。

电子上的电荷

密立根发明了油滴实验(1906-14)来测定电子的电荷。密立根认为,电子的电荷为-1.6 × 10-19年C.目前接受的电荷值为-1.602176 × 10-19年C

电子的质量由这些结果与汤姆逊的e/m值相结合来确定e

e' = (1.602176 xx10 ^ (-19) C) / (1.758820 xx10 ^ (11) C \公斤^(1))”

= 9.1094 × 10-31年公斤

质子和中子的发现

在改良的阴极射线管中进行的放电导致了管状射线的发现。这些射线携带带正电的粒子。带正电粒子的特性如下:

1932年,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薄片,发现了中子。

名字 象征 绝对电荷(C) 相对费用 质量(千克) 约质量(u)
电子 e -1.602176 × 10-19年 1 9.109382 × 10-31年 0
质子 p × 10-19年 + 1 1.67262 × 10-27年 1
中子 n 0 0 1.674927 × 10-27年 1

Baidu
map